
Welcome to
科技與性別化創新
授課教師:余貞誼/ 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課程簡介
本門課程設計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科技性別化導論,旨在破除科技物為一中性存在的迷思,藉由探討科技物的設計、流通、使用和評價如何與性別的概念相互結合,來看見科技物實為一鑲嵌於社會文化價值網絡中的存在,因而需要運用性別化創新的意識和反思能力,嘗試去移除科技物設計中的性別盲,以促成性別正義的展現。第二單元為「健康、空間與移動」,從全人健康的角度切入,探討醫療、住宅與移動等面向所蘊含的健康不平等現象。第三單元為「照護與科技」,從高齡照護的輔具設計與機器人開發的議題,檢視其所蘊含的性別角色想像,並藉由創新思考來針對不同性別老化後的異質需求進行研究。第四單元為「資訊與工程」,從程式設計、電玩、VR、與智慧農業/農機等面向,來討論科技設計如何與性別相互對話,促成社會改變的可能性。
焦點記錄 109-2
參與學生:心理系×醫社系
科技如何性別化?
2021年03月03日

以科學/科技生產的過程裡看看間性別的痕跡,你覺得哪些設計具有性別化創新的意涵?
科技裡面的性別分工:科學裡的女人問題。科技與性別氣質的雙元性:科技被編碼成男性的,因而男性可以使用科技來建構男子氣概,女性則是被假設為遠離科技的。
-
Peter A. Lawrence撰文表示,性別比例在職業達成平等為烏托邦想像,以天生論來探討其男女的能力成就差異為正常的。
-
Ben A. Barres於2011年於Nature撰文駁斥,認為以天生論判斷性別成就,為譴責受害者言論、忽略結構問題。以瑞典研究數據發現,性別偏見影響女性必須要有男性2.5倍的發表量才能獲得同等成績。
-
東京醫科大對於女性錄取成績的調動,人資為職場流動率使女性錄取人數小於男性。
性別化創新:概念與發展
2021年03月10日

以科學/科技生產的過程裡看看間性別的痕跡,你覺得哪些設計具有性別化創新的意涵?
-
思考優先順序:社會中的性別規範影響了優先次序的預設值,進而影響研究議程與解決問題的思考角度,e.g. 不孕療程中的女性優先檢查次序、治療手段以女體為主,將女性釘在不孕議題裡的責任角色,以及不孕治療以異性戀社會常模為想像。
-
思考概念與理論預設: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背景假設」,形塑和潛藏該領域的概念和理論,進而形塑出何種方法被認為是恰當的觀點,e.g. 性愛機器人的設計:異性戀男性的需求為假設,沿用了異性戀性腳本,假定男性需要適當的釋放慾望、且其對象為女性形象(硬體),以及其性愛對象應該是具親近、可溝通的(軟體)。
-
重新檢視研究問題:優先順序、概念預設都會影響一個研究問題的形成,進一步影響後續的解決手段。性別化創新旨在辨別這種社會預設、檢視其中遺漏的相關族群,e.g. 汽車防撞測試中的男假人預設,忽視了女性體格、懷孕女性的保護性。
- 創新工程程序:挖掘其中關於生理或社會性別有關的盲點與偏見,設計者以個人社會經驗、能力、需求做假設,將無意識的夾帶預設立場。重點是納入跨領域的合作,如「性別專門知識」,減低盲點、預設或再製性別常模。
-
何謂性別化創新?是否挑戰科學研究中的性別偏見和男性中心主義?是否挑戰科學與科技應用上的性別刻板印象?
何以安居:社區與鄰里
2021年03月24日

-
當代居住型態:台灣108年統計家戶結構資料,以一人家戶比例為高。農業縣市與離島的多數人家戶數比例較高(e.g. 六人家戶)。
-
借鏡國外-在社區營造多功能的高齡生活。「在社區中安老」運動,強調在“社群”裡老化,在變老的過程中與社區保持連結。高齡共居宅,目標在於不只提供高齡者健康的環境,重點是提供心理的支持:避免孤獨、生命支持。空間上以互動為目的。
-
共融-誰的理想主宅?
近用的差異:不同階級、族群與性別因社會位置不同,在購買與使用家屋的能力是不同的。家庭內部權力配置,也會使成員在空間使用上有不等的權力。
生活中的比重:家庭成員在生活中站不同的比例和位置,如女性家務勞動的角色導致居家時間較長,其「實用性/象徵性」和男性或孩童角色就不同。
象徵意義:財富和地位的展示、家庭生活的組織、安全保障康樂的追求…例如對於居家女性而言家庭可能還象徵壓迫與沈悶。
-
住宅設計的權力關係:空間的詮釋權在誰手上?是依照誰的需求設計的?前面的空間設計「代表」著社經地位,後方則為實用需求。階層化效應:誰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如空間的大小,洗衣間的狹隘隱喻了此事務的服務性而非共享性。
-
設計和發展作為一種賦權四重螺旋模式:透過產業、政府、居民與學術四方面的角色共構一個居住場域。
「On The 路」 大富翁
2021年04月07日

本堂課使用教材「On The 路」大富翁,作為「交通移動」的討論,探討日常生活中,包含空間、交通與資本、政策裡所容易被眾人忽略的性別隱含課題。「On The 路」大富翁教學重點:性別會影響到移動能力、資本主義的壟斷式累積方式相當不公平、認識當代相關社會議題(如環境、性別、政治等)。透過桌遊討論,讓學生反思遊戲裡各種對玩家角色的限制,包含社會性別、階級等因素,還有不平等的壟斷式資本的積累方式,將其連結到現實生活之中的議題,最終能夠同情共感當代社會每個人的情境。
活動規則:
(1)共分為5組分別進行。
(2)玩家抽取人物卡決定角色身份。
(3)初始資金為10,000。
(4)政策執行者:玩家經過圓點時發放薪水、環境補助金,並負責公布花費。花費包含交通費(依交通工具而定)、育兒費(一個小孩扣5000); 第二回合開始,當擲骰子至1、5點時,抽出政策卡(人口販運、社會住宅、社會補助、都市更新、貨幣失效)。
高齡照護與機器人倫理
2021年04月28日

高齡者覺得「機器人應該就是小巧可愛而非真實」。其中的倫理考量包含:是取代還是輔助?是陪伴還是欺騙?高齡社會下的社會情境需求,國家資源有限、有品質的照護勞動者難求,加上獨居老人可能更偏向「在地老化」,國內照護人力供給有限,即使有外籍照護者匯入,但其語言與文化等隔閡,致使難以全面符合高品質的被照護需求。機器人照護的潛力包含情感療癒、認知訓練、社交促進、陪伴感、生理治療等;而相對的,機器人照護亦存在阻力,在Knowles & Hanson(2018)焦點團體研究中提出高齡者的「風險認知」、「價值的取代」以及「舒適圈」的依賴,都為設計者帶來挑戰。
那麼,機器人需要有性別嗎?人類的社會當中,許多任務與分工由特定性別掌控,因此人們慣習在確認性別之後,才能為符合社會常規而修訂自己的應對腳本。當機器人有性別,才能讓人機互動更為順暢;或是,機器人複製人類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將二度僵化性別邊界與分類。藉由外觀(顏色、身形、族裔)、聲音(音頻)、名字與個性(用字遣詞、回應與行為)都能打造出機器人的性別。
所有美學的考量底下,以倫理判斷作為支撐。強調給予幫助而非傷害,但當在避免機器人複製人類的性別刻板印象時,是否會造成使用者的使用焦慮與抗拒?如高齡者對於無法辨別性別的機器人會有使用疑慮與心理抵抗,這都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討論因素。
資訊科學與人工智慧
2021年05月12日

數據女性主義原則:
提升情感和身體的重要性:從交織女性主義出發,情境知識富含了許多社會刻痕,所以並不會有單一的客觀性存在,其解方為包容接納多元的客觀。墨西哥將當地女性遭受性別暴力死亡數「以紅鞋取代數據圖做呈現」。即是一種將資料視覺化到資料內感化。
重新思考數據:重新思考現有的分類系統中的二元對立與階層,並進一步擁抱多元性,從「數據及」到「數據環境」。獲得數據之後,必須理解其中的脈絡,什麼樣的社會、政治與環境底下才會產出這種數據樣貌。
數據計畫的兩難——以缺陷敘事為例,當收集某特地群體的數據資料,導致某些族群成為問題、遭遇污名或貼上負面標籤。如收集黑人女性孕產的死亡率,可能會將黑人女性置入「受害者」角色。女性受性暴力的死亡數統計,擴大社會中女性的危機感受與受害者標籤。本週第二節課為各小組的期末報告主題發想。各小組從科技與性別化創新的概念出發,從本學期討論過的主題(空間、交通、AI科技、數據、運動醫療…等)中、或自己於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發想,選擇一個有興趣的主題,作為期末小組報告的題目
審議模式與公民參與
2021年06月02日

要從事創新必要使用一些技術與工具,為何創新需要談參與與民主?社區居民對於民主的想像是“投票”,然而這種民主足夠嗎?所謂監護統治指的是柏拉圖曾經說過治國如開船,需要有一個舵手,不應開放政治。這種「菁英民主」的概念認為民眾並沒有一致的素質能夠決策,認為應選出一個菁英作為統理者。矛盾的選擇,既不信任人民、卻又期待人民選出理想的菁英者。誰具有標定“夠格”的定義?而翻轉菁英政治:政治不是私利的競逐,而是追求社會公義與團結。審議民主模式如何套入?透過招募不同經驗背景的公民,提供資料與專業資訊後,進行「知情公眾」的辯論,使知情公眾在擁有同樣資訊與知能之下,結合其社會位置的經驗價值,能夠反映更多元觀點利益與價值,也就是科技設計民眾適應轉化為民眾參與科技想像。審議下的參與式設計:源自於1070年代的挪威,強調了直接參與,這些參與者就是受到此科技物所影響的人們(for->with),延續Robert的核心概念:所有受決策所約束的人,其政治地位與參與權都是平等的。最後提到,審議民主的常見模式:公民會議、世界公民咖啡館、願景工作坊、參與式預算、審議模式混搭。
參與觀察與民族誌
2021年06月09日

幾原於波蘭裔人類學家Bronislaw Malinowski在伊戰爆發時留於當地,發現長期的蹲點、田野工作有助異文化的扎實了解。民族誌特點為,提供豐富社會生活細節與分析,透過深描呈現獨特的意義生產過程。而田野工作,是透過經驗的接近和同理心,掌握「當地人的觀點」,破除研究者自身文化框架的可能性。參與觀察又是什麼概念呢?參與觀察適用於:解決文化情境脈絡的相關問題,或環境活動與互動如何對某些行為和信仰賦予意義。強調研究者的現身不會改變成員的行為。不適用參與觀察於:高度隱密性的場域,如非法或私有的場域,觀察者容易被視為入侵者。參與觀察需要觀察什麼?6W的Tips。
〔範例〕菜市場的參與觀察:
Who,誰在現場、特稱與角色、是固定成員嗎? 台北市市場即時影像監視
What,菜市場的互動為何?買菜行動的進行與完成?
When,在什麼時間點買菜賣菜?多久一次?
Where,這個菜市場的地理文化生態?郊區?城中區?
Why,它為何成為一個可持續運作的場所?人們為何願意到此處買菜/賣菜?
How,買菜的行動如何成為生活例行或不可取代之物?
社會設計
2021年06月16日

兩廳院工作人員戴上露出嘴巴的口罩,目的在於考量聽障者讀唇語的需求,解決疫情期間全民戴口罩的規定之下、特定族群被剝奪的相對權利。何謂社會設計?其核心宗旨為,將設計的權力還給公眾。以下統整四種主要常見(非僅此)概念作為說明:
一、負起社會責任的設計重點為「以人為中心」:反省過往從商業利益出發的設計,檢討消費主義當道使得世界缺乏多元性,並強調產品的永續性。
二、「使用者經驗」設計:起源於1980年代設計界結合心理學與工程實作等經驗,了解使用者的痛點、發展更加友善的產品。
三、參與式設計:源自於瑞典的勞動體制,為降低階級管理中的權力不對等使得工人對工作產生疏離感。
四、異議設計,強調科技設計物當中都隱含著政治,以對抗性的角度激發思考,設計出挑戰既有的信念與價值。Mark Shepard 設計出一種混亂街頭監視器的LED雨傘、表達對於監視社會的不滿。
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社會設計範例: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事件導致社會機能癱瘓,CDC發現社會孤立會提高死亡風險。Eric 進而探討為何社會客觀情境相似的社區會有極端的存活率?其關鍵為社會性基礎設施,形塑民眾互動的場所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