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認知心理學
授課教師:林錦宏 / 心理學系 副教授
課程簡介
認知心理學主要為介紹訊息如何在認知系統各個子系統/模組(認知神經科學、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推理、決策)當中進行知覺、編碼、分類、削弱、放大、轉譯、精煉、儲存、提取、推理、決策等各種歷程。本課程除介紹認知心理學原有各模組之經典理論與研究之外,會安排兩次課程或演講,讓同學對於如何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探討「高齡社會」與「科技社會」產生的問題,以及如何運用認知心理學知識解決相關對應之問題:
主題一:高齡「行不行」:以台灣高齡者用路經驗為例
主題二:讓高齡者打電玩,好嗎?
焦點記錄
介紹UFO
2021年03月02日

老師由一個「中年時,你會想和老年父母同住嗎?」的問題,帶出「高齡」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標籤化、成為社會問題的現象,而這是人口結構變遷所帶來的問題之一(包含獨居、世代疏離、性別平衡傾斜……等),而在全球眾多的國家中,北歐五國已經面臨過、並且成功因應了這個現象,達成了幸福感10年來皆維持在前10名、健康老人比例高、精神病患就診率高及預後良好的成績,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這些國家的社會工程,透過預防醫學的介入,以達成臥床率下降,行動力、幸福感、自主感上升的目標,然而心理師在工作上只解決個人問題,身為一個心理系學生,如何參與這樣的社會工程,是同學需要思考的問題。
認知心理學與其起源
2021年03月09日

在這堂課的開端介紹驅使認知心理學發展的另一些學者,如Gestalt提出完形理論,認為先驗知識早已存在,會由外界刺激誘發出來,其理論後來影響了歐陸的PBL教育方式,著重於頓悟學習。而原先行為主義則影響了美國教育的編序教學。現今理論將對於大腦的整體論與功能區位論結合起來,認為腦內的確有不同區塊,但完成一項任務需要動用各項區塊的網絡連結。然而上述理論並沒有阻礙行為主義的發展,行為主義者後來提出了驅力Drive的概念。在各種理論爭相競出之時,電信科學與電腦的出現也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造成影響,人類世界中的訊息無時無刻透過各種媒介在傳遞,為了不斷更新電腦技術,科學家必須回頭了解人腦如何編碼、儲存、解碼,因此有些電腦的計算能力已經超越人腦的單一向度。而電腦模擬則是與資工、人因工程領域有關,以電腦模仿人類思維,找出一條最能預測行為出現機率的方程式。在現今的心理學研究中,學者若找不到足夠大量的樣本進行研究,就會使用電腦來達成。
認知神經學與其起源
2021年03月09日

認知神經科學是現今顯學、重要學門,國外約於1980年代成立相關協會。首先是三種切面方向:冠狀、矢狀、水平切面,還有大腦的六個方位:背側/上側、腹側/下側、前側、後側、外側、內側,老師利用了手勢與舞蹈幫助同學記憶方位間的相對位置。接著老師由人類將大腦與心智系統的連結歷史說起,在經過埃及木乃伊、印加古文明後,文藝復興的科學家達文西由物理上了解神經纖維組成了大腦構造,而後17、18世紀的生理學家發現了腦傷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直到1900年代高爾提出顱像學、1999年有學者標示出不同腦區與功能對照,都是功能區位論的一份子。同時,神經科學之父Cajal改良高基氏體染色法,提出了神經元理論,因此獲得19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雖然後人發現神經突觸間有膠體存在,神經網絡論也有其可取之處,但Cajal仍有一項重要的貢獻,即是以精細的筆法畫下當時所觀察到的各種神經細胞,至今仍作為教科書的常用圖例。
介紹基底前腦、神經傳導物質
2021年03月16日

使用可拆解的大腦模型、APP Mri viewer、網站Haverd brain atlas MRI作為輔助教具,介紹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邊緣系統、視丘、下視丘,由解剖構造可以發現,越重要、越古老、細胞量越少的器官的位置越中間。以下由外至內、由上至下介紹。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Norepinephrine、Serotonin(5HT)、Ach乙烯膽鹼、組織胺histamine、腦內啡endorphin。除了課程內容,老師也向同學提問:可以用腦波判斷腦死嗎?同時也提到國內有在討論安樂死法案:人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要死嗎?台灣未來社會需要這樣的制度嗎?並希望未來同學成為社會中堅時也可以想一想,我們從不敢討論死逐漸進步到敢討論,這就是個過程,而我們都身在其中。
介紹人腦造影技術
2021年03月23日

EEG腦電圖常用在癲癇偵測,癲癇時震幅會很大、頻率高;也常用在睡眠狀態偵測/診斷,不同頻率的腦波標明不同意識狀態,包含β波(1-4Hz)、α波(5-8Hz)、θ波(9-12Hz)、紡錘波(13-30Hz)、慢波/δ波(30Hz以上),其命名順序是由發現次序決定;ERP事件相關電位,重複給同一刺激,截下同一時間不同層次會得到怎麼樣的電位訊息,重複得到穩定存在的電波代表與事件相關(不相干的波會平均相消掉),可用在注意力與語言等相關研究。
介紹腦造影技術
2021年04月06日

造影技術能做出靜態或代謝的影像,在觀察大腦結構的時候,會使用靜態影像技術,而如果要觀察大腦活動的話,則會使用代謝影像的技術來進行。接下介紹各式的造影技術,包含:磁振造影(MRI)、擴散張量影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單光子射出斷層攝影(SPECT)、正子射出斷層攝影(PET)、腦磁圖(MEG)、跨顱磁刺激/穿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TMS,及深腦TMS。使用技術亦有注意事項,像是磁振造影(MRI)於操作場域不能帶金屬物品進入,會被掃描器吸起來、甚至可能打到人;身體裡有金屬裝置的不能做測量,但固定假牙可以,只是會擔心干擾磁場,成像會形成黑洞;刺青或化妝也要小心,金屬墨水可能會造成熱傳導效應、帶給個案灼熱感。
介紹認知系統與特質
2021年04月13日

知覺在認知裡分兩個系統:由下而上(top down)、由上而下(bottom up)。首先講述由下而上的理論,包含:直接知覺理論(Direct Perception,Gibson)、樣板理論(Template Theory)、特徵配對理論(Feature-Matching Theory)、特徵偵測理論(Feature Detection Theory,Hubel&Wiesel)、(2) 魔宮理論(Pandemonium Model)、Recognition-by-Components(RBC) Theory;亦有由上而下、建構式取向的理論,包含:脈絡效應(Context Effects)、組態優先效應(Configural Superiority Effect)。同時也講述物件知覺歷程中的另兩種觀點:觀者中心表徵(Viewer Centered Representation)、物件中心表徵(Object Centered Representation)。
介紹注意力系統與影響
2021年04月26日

注意力又稱心智之眼,是將感覺、思想整合的過程,可以是自主過程、也可以是自動化歷程,可以和視覺同步或分離,它的功能包含訊號察覺、搜尋、選擇性注意力、分割,人類在這些功能上的掌控程度高於其他動物,貓、狗以反射居多。利用相關理論解釋「偵測」、「察覺」、「搜尋」,包含:訊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SDT)、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FIT)、Similarity Theory、Guided Search、Cherry’s shadowing technique 雙耳分聽實驗、早選理論(Early Selection Theory)、晚選理論(Late Selection Theory)。同時也從交通事故著手講述注意力的重要性,開車時不能手持或以耳機使用手機。除了焦慮程度、警醒程度、作業難度(山路或平地)、駕駛技巧等影響用路人注意力的因子,高齡者和年輕人使用的注意力系統不同,強烈依賴視覺系統,在搜尋的功能上正確率會降低、反應時間也較長。
記憶模型介紹
2021年05月11日

許多精神、神經疾病都跟記憶有關,大腦建構的世界跟真實世界可能有出入,若失衡則有可能被判定為心理疾患。課本上對記憶的定義是「創造、維持、提取過去經歷的機制」,同時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是過去經驗的再現,因此你知道的都是你經驗過的東西,也就是已經在大腦的泥板裡留下痕跡,若無則可能忽略、沒有察覺刺激。記憶歷程包含登錄、儲存、提取,這些名詞在資訊科學也常出現,可以得知兩個領域是相互影響的。其中登錄是把外界訊息轉成神經衝動、儲存是把訊息保留在腦中、提取則是從腦中不同抽屜抽取被儲存的訊息。三階段模型Atkinson & Shiffirin為主流的記憶模型,又有反對三階層模型的Level of processing model(LOP),以及兼容並蓄的工作記憶模型。
記憶系統與記憶術
2021年05月18日

長期記憶可以分成兩類,語意記憶(關於世界的真實事實)、情節記憶/自傳式記憶(個人事件),學者使用PET發現語意記憶在左腦處理較多、情節記憶在右腦處理較多。突觸間的關係改變(距離拉大、接觸面積增加、出芽等)造成蛋白的產生和解構與學習有關,固化consolidation是將短期記憶(新的訊息)整合至長期記憶(已經儲存的訊息)的過程,歷時一個星期(因為神經系統的蛋白更新、神經元出芽的代謝歷程大約七天),如果被干擾容易造成失憶現象(保留的東西會減少),如果複誦、以相關訊息刺激則會較容易記得。睡眠對記憶的固化很重要,在前兩個週期慢波睡眠出現,就是為了整理記憶,老鼠白天跑迷津時活動的海馬迴神經細胞,在晚上睡眠時也能發現活動。同時也介紹七大記憶術:分類(資料整理幫助記憶)、.互動影像(記憶目標與熟悉物品連結)、字釘系統(例如腦神經口訣,各抽出一個字來背誦)、位置法(以心像記憶)、字頭法(將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一個詞)、離合詩、關鍵字。
記憶模型介紹
2021年05月25日

記憶有分長期記憶、短期記憶,也有其他形式的記憶,像是自傳式記憶(跟自己有關的比較容易被注意到、被記住的自我參照現象,是一個自然的記憶模型)、閃光燈記憶(特定事件時,周邊的人事物容易被記住,在當下與三年後分別詢問,發現三年後一樣鮮明;也有嘗試再經歷創傷記憶的同時重新附著情緒、調控生理反應,可以合併使用AR、VR等新近科技)。由於記憶是建構式的,而非完全按照物理世界的表徵被記下,所以可能會有扭曲的現象,包含記憶七罪(稍縱即逝、心不在焉、記憶阻塞、錯誤歸因、易受暗示、記憶偏誤、揮之不去),以及法庭上常見的記憶錯誤,可能是由於誘導式提問、列隊(可能會有序列位置效應)、自白(逼供)、證人證詞的回饋(有信心但不一定是對的)等因素造成,80年代美國常因此有冤獄,後得DNA檢測平反。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孩童證詞更易受誘導式提問影響,並且在列隊指認應控制相關因素,包含一次呈現一個、對象相似性高、跟證人說明嫌犯可能不在隊伍中。
學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