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109-2 跨院讀書會
內容簡介
為鼓勵高雄醫學大學學生跨系、跨院、跨校的學習,透過組成讀書會行動小組,配合本計畫之「人口x科技變遷」、「高齡化社會」、「跨領域」、「社會賦能」等議題,深入閱讀與討論,培養自主學習、閱讀、思辨能力、跨域思考與跨域討論之能力。UFO籌辦「跨院學習行動小組」,學生可自行組成5人小組報名,抑或是個人報名由主辦方進行配對,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共同學習;並搭配導師制度,每組將配置一名導師,讓學生能夠向導師做問題諮詢以及共同討論。
焦點記錄 第一組
帶組老師:林錦宏 老師/人社院心理系、陳武宗 老師/人社院醫社系
參與學生:陳姵妤、陳怡蓁、王曼殊、潘姵潔
閱讀書目:《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未來年表》
我們希望透過科學的方式與角度,去觀察、發現、實踐。在表達方面,提高正式寫作技巧、聆聽他人意見,藉此加強和他人溝通能力。現在,我們不再限制本科系之所學,期望擁有不可或缺的跨領域思維。千變萬化的社會,如何在短時間內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在書本挑選方面,我們其實都非常認真地選擇,期望能深入地了解書籍內容,並與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也很榮幸能在讀書會下不斷思考。在閱讀與思考方面,我們想藉由閱讀文本的方式,深入淺出的探討如何從大學生的角度因應未來高齡社會的風潮。
在口語表達方面,我們希望能藉由小組討論相互激盪想法,並延伸相關資料,做正反合的思考,用立體的角度看待現今的社會問題。在人際關係方面,我們期待認識外系學生,與跨領域的小夥伴一起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同時拓廣自己的想法與眼光,不再侷限小小的世界。
第一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02日

大致規劃讀書會的閱讀進度為一周一次,且每次一小時,遇到期中考前一周與當周暫停。成果形式方面,錦宏老師建議我們使用較為生動的方式呈現,因此決定使用動畫製作網站Animaker作為工具。
除此之外,也分工撰寫計畫書,並討論出本學期讀書會的進行方式,每周輪流做導讀,並事先撰寫重點筆記,由組長在讀書會前一日做審查與提醒。
第二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18日

討論「怎樣談科學」的第一章,每位成員分享自己在閱讀文本時延伸出的想法與疑惑,錦宏老師也補充目前學術界的現狀,也提供了其他參考資料。
另外,在本章節中,有提到如何練習ABT模式造句子,因此從下次讀書會開始,每個人都要準備一張圖片,彼此交換圖片後以ABT方法描述內容,且圖片的準備者也要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23日

討論「怎樣談科學」的第二章,由於本章重點很少,作者也沒有舉出實際例子反而都只有想法,只能單就重點做出整理,武宗老師建議同學們多觀察與參考民間比較會「說故事」的團體或人物。
第四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08日

從本篇開始,作者已逐漸將理論闡述更深,並將ABT的模板套入故事中,以實際的例子帶入ABT,讓人切身感受到ABT的應用。同時深入介紹ABT各自的意涵和特性,以及它的延伸應用,從故事、電影,一路到科普演講與論文呈現。
另外,錦宏老師也補充了關於雙股螺旋如何被發現的故事,讓我們更理解當時事件的前因後果,以及科學界是用什麼態度看待此事的。
第五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13日

在本章中作者指出為什麼很多科普類的電影或是重大議題吸引不了人的原因,我們將這些雷點避免掉,再藉由作者提供的做法,發想期末成果影片的內容。高齡議題從小就耳濡目染,但是大眾想像不出高齡未來的景象,自然對此議題不感興趣。因此我們想藉由ABT的方式,將下一本未來年表的內容呈現給大家。
第六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29日

作者根據時間軸提出日本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然而當時間越拉越遠,愈難想像那是怎麼樣的未來,以及現今在台灣的我們能在什麼領域努力,以避免台灣也步上日本的後塵。
同時,我們一致認為作者在書中提到太多數字與圖表,但是當那些數字或影響的領域太過疏遠,很難讓人產生共感。可能是已經學過ABT的關係,組員們在閱讀本書時,能稍微感受到本書敘述方式上的缺點。
第七次讀書會
2021年05月04日

最後一場讀書會,大家開始討論如何將未來年表的內容重新整合,並以ABT的方式推進故事,配合未來年表中的時程表與處方簽,將高齡社會遇到的困境與方法同時結合。
分工結果為曼珠和怡蓁負責撰寫劇本稿,姵妤負責監修劇本內容與影片形式,姵潔則是製作動畫與上字幕,而怡蓁透過變聲器來做出不同聲線用以配音。
焦點記錄 第二組
帶組老師:余貞誼 老師/人社院性別研究所
參與學生:馮立顏、陳采禎、林順心、黃思容
閱讀書目:《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
我們是由生物系、職治系、心理系、醫社系所組成的四人小組,而我們四人認為此兩書帶來的內容不但能貫穿各自的科系,更能讓我們四人從不同角度出發,在彼此的對談中激盪出獨一無二的想法。
從《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說起,這本書著重在溝通能力,這能力可以將思考的內容更有條理地闡述,並且使他人容易明白。在學校裡,我們對於自己所學習的專業了解透徹,但是如何將這些專業說出來給他人聽,那又是另外一門藝術了。未來在職場上,有著良好的溝通能力不但意味著能提高同事間的做事效率,亦能使沒有那麼理解我們領域的人,能夠透過淺顯易懂的解釋,而理解我們所想表達的東西。
而《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為照護相關議題,與我們的本科系未來發展方向息息相關。高齡化已經是全球趨勢,如何完善長者的社會福利及照護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很常忽略的一點是,長者與照護對象都並非只是一塊肌肉、一片組織,而是和我們一樣,富含情緒和思想的人類,因此在照護時,考量他們的心理層面也是重要的一環。此外,生物產業有朝一日一定會跨域至高齡及照護產業,唯有去親自理解並熟悉該產業的現況與可能遇到的困境,才有能力運用所學的事物使其變得更加方便與貼近生活。

第一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17日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這本書內容較為基礎,不適合能夠熟練使用起承轉合的書寫者,因此我們認為本書對於讀書會小組成員沒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24日
《照護的靈魂 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下稱本書)談論內容與職治系以及醫社系(小組成員科系)的核心思想相符。
本書作者需要有身分轉換(被照顧者、醫生切換為照顧者)才能理解照護的核心思想,然而這卻是職能治療師以及社工師稀鬆平常的情。
我們認為會有如此差異是由於科系訓練的過程不同,醫學系著重於疾病,而職治系、醫社系則較重視全人思想以及社會影響。

第三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31日
本書將照護的責任多壓在醫生身上,然而我們認為照護網絡的分工應當更加完善。
例如:本書作者談論許多照護的辛苦過程,其實可以藉由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能力減緩照護者的負擔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社工師亦可介入照護過程,利用社會資源提高照護品質,然而本書作者縱使身處醫療體系,仍然無法善用其他醫療相關專業,著實可惜,亦反應出照護網絡不夠完全。

第四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07日
照護強調著病患以及照護者的關係,然而本書與患者關係親密,因此不用特別建立互相信任關係,然而若將腳色切換為一般醫療人員和一般患者,不一定能夠互相信任。醫療人員的職業熱情容易被磨損而褪去,如何維持對於執業的熱愛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
本書雖然以單一個案為主,然而其實問題的根源來自於社會。華人社會與美國社會的文化背景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應當考量文化差異對照護的影響。討論呈現方式,podcast主要談論將本書的問題,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醫療照護網。
小結論: 其實沒必要把責任壓在醫生上面,應當有更完善的分工網絡,醫生負責診斷整理,由其他專業建立關係以及後續照護。另外,社會本身應當有完善的社會改善系統,不僅改善現有問題,也要預防性治療。此外,也應當考量社會背景文化,例如華人社會其實關係更加緊密,因此並非作者美國文化做為背景

第五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28日
討論以及撰寫podcast大綱-現在的醫療體制有那些問題?又該怎麼解決才好? 從《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探討看看!
焦點記錄 第三組
帶組老師:謝文中 老師/人社院醫社系
參與學生:王彥喆、王秋涵、高玉琳、蔡昀倢、蔡伊婷
閱讀書目:《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書呆與阿宅:理工科技力+人文洞察力》
生命是有限的。在大學期間,對於人生還懵懵懂懂,很多事還沒來得及搞清楚狀況的我們,正努力為自己做出一些改變。在學習的路上,單憑個人的能力效果有限,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跨院互相學習,透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嘗試在自己的生命寶盒裡留下的精彩的鑽石。
我們的讀書會主要是透過閱讀的過程,將個人的想法與哲思進行統整及歸納,在每週的固定時間,將書本裡的內容進行發散式的討論,或感觸分享、或延伸學習,舉《高齡及友善新視界》一書為例,書本透過環境、飲食等生活基本面切入高齡者的相關議題,我們透過閱讀完書中內容後,將思考面對老年化的社會結構,還會進一步思考讀書會裡每個人的生命課題,做為醫學專業背景的學生,除了兼顧大眾的生理及心理之外,「你想要有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另外,由於每個人對於資訊的鑑賞力不一致,我們在過程中還會嘗試讓感動具體化,是將內在自我的投射而引發共鳴的磅礡,也可以是簡單而純粹的分享。也許,現階段的人生無法體會何謂真正的「遊戲人生」,但試著從不同層面及專業角度切入,對於個人成長也具有相當的意義!

第一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19日
此書的作者對於高齡領域非常熟悉,有獨到的見解,在高醫也有開設課程。選這本書是因為之後會面臨到社會結構高齡化,除了照顧者的角度外,想知道還能用什麼角度去了解這個問題,以及國內外是怎麼做的。本次讀書會針對美食跟健康如何兼顧以深度討論,並探討老人需求及其解決方式和可能遇到的困境。
讀書會的最後,共同討論如何去營造出友善的新環境,透過同理不同族群的處境,反思現今社會缺乏的因素與解決方式。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方面,社會上皆有仍須改進之處。

第二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26日
溝通就如書中所說,要先正確理解對方想表達甚麼,同時要聽出對方真正的情緒,然後在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溝通不等於取得共識,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本就不同,每次都要達成共識太困難,有時候了解對方在想甚麼也是溝通的一種。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並不是老了就會有,其成因非常多,而且現在還沒有藥物可以根治。跟失智症者溝通的大原則就是記得「聆聽」。

第三次讀書會
2021年03月31日
書如其名,容易理解,尤其此次書本的章節內容大都在探討理科與文科的印象定義,對於在高中以及大學歷經分組、選系的學生是簡而易懂的問題,因此使用簡報的形式和組員們互動。
人們往往會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認為眼見為憑,然而,造成事件背後真正的核心原因卻要大量讀取資訊、數據才有辦法解釋,需要全方位的蒐集資料,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定下結論。

第四次讀書會
2021年04月30日
平時使用3C產品、社群媒體都是會消耗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尤其是當你看見這個同學現在怎麼樣、那個同學有甚麼八卦,這些訊息都會被儲存在大腦裡面,讀書期間就會時不時閃過腦海,分散注意力。
好的學習者需要有能適當分配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先將所有事情排列好並預估各自對應的時間,在分門別類:五分鐘/半小時/一小時以上,通常時間長的事情需要和他人一起完成,等待回應,因此優先處理,在等待的過程中再去處理其他事情,過程中除非必要不會放手機在身邊避免注意力被分散。
最後大家分享彼此心目中美好早晨的模樣,並推薦自己有在使用的自學平台,和發覺生活中的回音室現象及其影響。

第五次讀書會
2021年05月07日
每個時代都會淘汰一些已經漸漸不被人們需求的產業,所以相同的,有些人一定會因為高科技的發展而失業。確實會少了一些工作,但新型態的工作也會隨之誕生,不認為科技的發展與人類失業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本書強調的是,人能夠掌控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掌控,科技的發展只能取代重複性的工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那種有溫度的對話、互動和說不出的感受是沒辦法被機器取代的。最後提出反思,機器人若是真的要取代照顧者的角色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你,你願意被機器人照顧嗎?
成果影片


第一組讀書會期末成果

UFO計畫跨院讀書會 第二組成果

跨院讀書會-第三組期末成果
【點擊圖示】第二組線上podcast
成果發表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