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FO KMU

時代之疫:從COVID-19反思疾病史

已更新:2021年9月16日


時間:2021/04/19 (一) 12:00-13:40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濟世大樓915教室

講者: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研究員

紀錄者:文耘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兼任助理

活動宗旨:從歷史、政治等角度,反思當今COVID-19疫情在各國的發展與因應方式,如何歷史性的看它的發展?未來回顧時會如何看待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COVID-19疫情?引領聽眾從另一個角度思考COVID-19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因應。

 
  • 摘要

曾一度為人淡忘但近年作品又開始受到歡迎的維也納猶太裔作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據說相當信服另一位維也納猶太裔作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 1874-1936)的名言:「每個時代皆得其應得之病。」如果純粹就字面來瞭解這句話,這句話似乎是種應報的道德觀,時人的過犯會帶來相對應的疾病,如舊約聖經中不敬拜上帝的罪過會帶來瘟疫一般。但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句話:許多醫學史研究都指出,重大疫病往往會凸顯出原本隱而不顯的結構狀態與問題,並且讓社會的矛盾緊張加速浮現。

本世紀初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全球大流行,確實凸顯出這個時代的特徵,包括驚人的傳播速度、各國互相效法的封城反應,電子監控技術的應用,以及醫學研究的迅速展開。凡此總總既是現代科技的成果也是全球化的產物。然而,檢疫、隔離、邊界管制與個案追蹤等古老的防疫技術也再次登場,成為延緩與阻絕疫情傳播的關鍵手段。這段期間也出現過往瘟疫常見的經濟衰退、恐慌與謠言蔓延、社會歧視與大國角力等現象。這場演講將探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所凸顯的議題和引發的衝突,包括疫病與高齡化社會的關係、醫療在當今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全球化、個人自由與傳染病防治的矛盾與張力。

(李尚仁研究員 撰)

  • 舊與新:知識、技術與政治

歷史上為人所知的傳染疾病,其一是發生在14世紀的瘟疫(plague),也就是俗稱的黑死病,是人類史上最重大的疫情之一,導致約30%至50%的歐洲人口死亡。而行政當局認為瘟疫是接觸傳染引起,因此建立隔離所、醫院與檢疫制度,並改善公共衛生,這些措施亦成為現代國家公共衛生與防疫措施的濫觴。

  • 防疫與自由的張力

在Annemarie Mol的著作《The Logic of Care》一書中提到:「微生物和自由主義相剋,無法好好並存。」在這樣的想法下,威權政府在防疫效率與成效上會較自由民主政府來的好,如COVID-19在相對自由的英、美等國家較無法掌控疫情,而中國實施封城等措施將疫情穩定;但似乎不適用於台灣、紐西蘭與澳洲,政治風氣民主但亦能將疫情有效掌控。

  • 個體與集體的緊張

以COVID-19疫苗為例,許多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AZ疫苗沒有信心,來自於快速研發出的疫苗是否有未知的副作用、接種疫苗引起的CVST風險等,抱持著等待其他人施打後的反應,與希望下一劑研發出的疫苗能夠更有保障之個人主義;但從集體的角度思考,在統計上以及研究中,AZ疫苗所引起的血栓機率極小,風險錯誤認知使他們高估CVST的風險卻低估染疫的機率,此情形是公共衛生與防疫醫師的隱憂。


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