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FO KMU

唱自己的歌—障礙、空間與藝術治療

已更新:2021年9月16日


時間:2020/10/26(一)13:10-15:00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濟世大樓907教室

講者:朱禹豪|身障議題推動者與歌手

紀錄者:高苡瑄|性別、醫療與社會課程 教學助理

活動宗旨

1. 打破社會大眾對於視障者的傳統思維——雖視障者有眼睛的障礙,無法了解真實世界的樣貌,但並不代表其生活如此無趣或自理能力不佳得處處得仰賴他人。

2. 更加理解視覺障礙者在目前的社會環境——大眾觀念、硬體設施完善度、科技友善度等等,所可能遇到的生活困境以及煩惱,而講者如何自行解決。如:如何使用筆電以及手機,以及討論無障礙空間如何進步。

3. 以體驗活動的方式,了解視覺障礙者如何執行生活大小事,例如:喝水、行走。

4. 如何同理而非同情視障者——講者講述與他人相處經驗,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忘記對方是個盲人,不必特別有疙瘩,維持正常的友好關係即可。

5. 鼓勵大家寫日記,透過紀錄生活的方式與自己對話,了解自身的長處,看到所深藏的正能量,努力成長。

 

障礙者世界是多采多姿的,但由於社會上給予許多類型的障礙,如:看得見的硬體設施障礙、看不見的偏見、不理解與歧視,就會造成視障者在日常生活的生活空間、生活模式受限,甚至也會影響其看待自己的眼光。


講者介紹自己從畢業後走進音樂界以及講述生病歷程:

1. 迷茫、自我懷疑期:從畢業後半年的摸索期、就讀讀英文系但發現有求職的困境,導致自我也迷惘。

2. 挑戰期:先找臨時的工作將就(擔心眼盲找不到工作所產生的焦慮,決定先把熱情放一邊)。後來決定當街頭藝人(算重拾對表演這塊的熱情),但心態上不適應這樣在街頭奔波。

3. 確定走上音樂路:當初在街頭表演遇到貴人,故決定走上這條路。

4. 從小到大如何大家時以為常的生活舉動,講者如何創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講者表示除了生活上軟硬體層面的阻礙,當初在求學時期,在學校會遇到社交上的大挑戰,例如: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出外不便、眼睛受限多等等。在現在科技產品的廣泛運用,除了要了解點字,更要知道怎麼使用這些科技,與現代社會搭上線。以電腦為例,視障者仍可使用:google信箱、地圖、電子書,大多透過報讀軟體、報讀機來輔助。


〈影片分享〉—視障者如何使用3C科技(電腦與手機)。


因講者是出生時就因為生病導致失明,故除了看不到所造成的危機之外,其對於字型、部首、顏色是無概念的,這也造成其在使用電腦或手機打字會出現一些笑話,講者就透過慣用字的方式;而顏色搭配的部分,則是由母親協助,運用鈕扣標示衣服顏色,且詳記衣服搭配的顏色原則。講者透過自己的創意發想,作為應對方式,帶出其面對困境以及問題的心態:善用身邊資源、不要受限自己、把不足改善、突破自己、不會以障礙當藉口。除了自己心態的轉化,媽媽反傳統思維的教育方式,也帶給講者很多益處。例如:通常視障者的傢俱擺設為了行走安全,不會隨意變動,媽媽則認為腦要多刺激 故常換傢俱擺設,反倒讓講者對於不熟悉的外界環境適應狀況佳。

對於要如何自我突破,講者提到,自從對於演講感興趣後,就毛遂自薦,寫信至學校或老師,推薦自己可以去講述關於「生命教育」的課程。累積了這些經驗,現在對於工作越來越放鬆,過去很多小小的行動就算看似無用,但可能在未來給自己很多機會,要謹記保持熱情與專心,「越放鬆機會越多」。


〈演唱〉逆風飛翔

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夢想,認為老天爺不會無故限制自己,要開創自己的路。

〈演唱〉perfect

鼓勵大家正視自己,就可以看到潛藏的優勢跟正能量。


第二階段

講者提到,假如有天科技以及醫療可以使自己重建光明,其認為目前現在對於重見光明的慾望不高,很享受自己的狀態,越過這些障礙反而可充實自己的人生,克服了恐懼、活的無懼是現在的人生指標。也因為這樣的過程,更加欣賞自己,可以看到能力所在。

〈體驗活動1〉

邀請兩位同學戴上眼罩、拿手仗(左手拿導盲杖/右手懸空置前可以稍微保護自己安全)在教室繞行走路,體驗盲眼時行走的恐懼感、不安定感,以及該如何靠手的知覺去感受空間感與避開障礙。


講者帶起關於……

1. 導盲磚的議題討論:表示走過很多地方,但非公家單位的導盲磚其實都沒有妥善規劃,而目前最完善的是巨蛋站(公共運輸皆設計良善),講者也表示跟以前相比,現在的導盲磚規劃之普及度跟重視度感覺越來越好。

2. 平時用路狀況:視障者獨自出門時,時常會迷路、或是無法攔公車,這時要敢向路人求助與請教,如果是個性較內向之視障者,就會有困難。

〈體驗活動2〉

邀請兩位同學戴上眼罩、矇眼倒水,體驗視障者在日常小事「飲食」方面,如何測量?講者表示大多使用重量評估居多。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