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 KMU
高齡患者的科技照護+機器人輔具示範服務
已更新:2021年9月17日

時間:2020/11/12(四)10:10-12:00
地點:IR205
講者:王冠元|高雄市立旗津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
紀錄者:張江清|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講師
活動宗旨:
1. 展示教材、教案、教具、教法
2. 對於高齡科技照顧服務的新認識
3. 下一步希望如何運用高齡科技照顧服務的知識和技能?
壹、教材、教案、教具、教法
(一)Zenbo機器人
展示與華碩合作,共同研發設計的機器人,可以進行互動遊戲、監測功能以及陪伴。使用方式為,將Zenbo機器人連接智慧型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進行遠端操控,長者透過機器人的臉部螢幕操作,與機器人互動,或是長者在危急情況時,機器人能發出警訊;但在開發設計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長者並非直接與機器人互動、機器人自主回應,而是由其他人員用智慧型裝置遠端遙控。
(二)老年學與老人醫學
對於年長者來說,在此階段的資源取得減少、失去增加,因此所謂「全人醫療」更顯重要,意指醫療並非僅解決長者生理上的問題,一味的開立處方箋解決,而是全面的關懷其環境及所處生態等;議題及相關理論,如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說明年長者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限而感到限制,情緒目標增加,會傾向於跟情緒上有意義的、親近的人一同渡過,像是伴侶、家人等;另外,王醫師也帶到「靈性」與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在老年常見疾病中包含失智症、譫妄以及憂鬱等,透過活動的辦理、量表的填寫,有助於及早發覺以進行介入。
(三)科技與老化
如同活動一開始的Zenbo機器人的展示,機器人也會在醫生進行居家醫療時做測試,同時受到體驗者的好評,而機器人可大致分為陪伴型與照顧型,更有可以將人抱起的機器人,對獨居長者、衰弱或是失能長者的照顧有一定的幫助。
貳、質化資料整理
(一)對於高齡科技照顧服務的新認識
1. 了解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對長者來說,親密的陪伴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者透過這個理論設計陪伴型機器人,希望能夠在人力不足時陪伴長者,不過可能因為長輩的接受程度與設計面還有一些狀況需要努力。
2.透過科技、跨域的方式照顧長輩,也重視世代之間的差異,尊重長輩的想法以及以他的角度出發,讓科技成為服務的助手而不是拉大了世代差距。
3.我們常會希望長輩能夠到家外認識新朋友,卻忽略時間的壓迫,使得長輩無法再花時間重新適應不同的人及環境,而較希望能在家中有家人陪伴。但子女或孫子女因社會結構的改變可能無法每天陪伴長輩。高齡科技照顧服務的發明就是希望在適當的服務下幫助長輩能夠獨立。
4.高齡照顧結合科技是一項很創新的服務,第一次看見照顧與機器人扯上關係,克服了溝通、互動上的障礙,但能否一來一往的互動、能否給予「陪伴」、「溫度」仍是難以克服的。今天最大的收穫是聽到科技結合的服務在老年醫學推動上的障礙,對長輩來說,他們不需要一些科技發展帶給人的聲望、社交等,他們期待的是家人、人與人之間那種感情上的陪伴,因此我覺得這部分是科技無法給予的,或要更多努力才可以達成。
5.由於現在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產生變化,老年人口壽命延長而年輕成員逐漸減少的情況下,用高科技來替代家中成員,除了陪伴,加上老人在情緒上容易有所浮動,所以可以用高科技來穩定情緒,依社會社交疏遠來看,與其讓他們發呆過生活,不如引用會對話的科技,給他們作為互動的其一方式;但高科技也會有些小問題存在,如老人會不會使用?能維持多高意願?所以設計時,也許要請參與者協助,設計出最貼近生活且淺顯易懂的輔具。
6.長者傾向於選擇陪伴型機器人,尤其以人形模樣越像是朋友的陪伴;但人與機器畢竟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人形機器人的外觀還是要與真人有一定的區分,避免倫理上的問題。
7.根據服務族群之特殊需求而加入設計,在服務裡看見「人」的存在。全人醫療是看他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服務老人應站在他的立場考量他的需求,以及行為背後的意義,例如帶老人去日照,但老人動機不高,因為老人有「時間壓迫性」而有如此反應。
8.除了醫療照顧外,「全人照顧」也是現代更為重視的一環,著眼於「長輩想做什麼、過什麼生活?」此外,「社會情境選擇理論」因時間的壓迫感,如:衰老、流行病發生、恐怖攻擊事件等,而使人趨於與較親密的人相處,此一理論,使我學習到新知也藉此反思過去之經驗得到印證,於此同時,機器人的實際操作也令我大開眼界。
9.Zenbo機器人,可以與長輩遊戲、互動,利用機器人的「臉」(螢幕)做操作,也可以遠端遙控,例如今年COVID-19的關係,可以將機器人設置在病房做互動;同理,也能連結沒有同住的家人,與獨居長者互動,觀察家中情況等。
(二)下一步希望如何運用高齡科技照顧服務的知識和技能?
1.如果要使用機器人提供服務,或許可以透過一些視覺、聽覺、觸覺刺激回饋來提升長輩的接受度,以增加長輩對科技的新奇。
2.科技照顧是一項附有前瞻性的領域,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需要調整與改進之處,透過持續的調整,與實務的結合,考量高齡者的屬性和身體性能,讓科技成為照顧服務產業中的一大助力。
3.為長輩設計的陪伴或照顧機器人還是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像是無法進行連續對話,長輩容易失去興趣,並且機器人還是需要有人操控問答的部分,我們可以多在長輩的需求著墨,思考如何調整機器人的設計,以符合未來照顧高齡長輩的需求。
4.陪伴、照顧型機器人現在對長輩來說只是新奇而已,而且功能上並沒有發展到很完善,我覺得在運用上還是有點不符合成本效益,但另一種可以監測生理或幫忙注意長輩安全,或許會有不一樣、更好的成效。
5.利用高科技作為輔助時,除了內部設定是否有自主決定權外,老人的配合度及意願也須作參考依據,若要達成可以自主使用軟件來做服務的話,不被經費干擾下,須加強程式設計或者程式語言的技巧才能發展出真正貼近老年人生活的科技,目前受現在資金和軟體公司間,因此尚有許多功能未能開啟,有點受限住了。
6.科技的運用不只機器人,包括許多輔具都與科技有關,但不論是輔具還是機器人,在現代社會還是屬於一種附屬品,而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容易讓人感受到這是人生中的多餘插入品,要怎麼讓輔具等科技更融入生活而不顯眼或更方便,是未來應思考的範圍。
7.高齡化的人口走向,長輩的需求越來越不容忽視,長照社區據點逐步增加,而失智長輩便能藉助居家機器人提醒用藥等,若能加入台語的語言選擇,便能拉近之間的距離,藉由跨團隊的合作、不同觀點的介入,則能結合科技達全人照護。
8.透過機器人引領我走入科技與老年醫學結合的創新應用,其中因遠距之因也可應用於疫情發生之期,不需冒著風險但又可以達到效果。另外,若家中長輩孤單在家,小孩無法時刻於家中相互陪伴時,也可以透過機器人與長輩對話,盡力使其不迅速失能、退化。在課程中醫師介紹到「陪伴型機器人」與「照顧型機器人」可以依需求做選擇,然而我正藉此思考如果可以將兩者結合,使其可以有貼近人形的外觀設計又有相當的照料功能,相信會是未來思量之觀點。
9.對我來說,我可能不會想要由一個機器人來陪伴我,也許他能有較高的互動性,但好像沒有如寵物陪伴來的有溫度、安心感。所以如果要開發照顧型、陪伴型機器人,必須設計出他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符合需求,否則他跟寵物、Apple Watch、平板或是緊急救援連線系統便沒有太大的不同。